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深化金融体制改革,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9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,打造强大的货币是其中重要的内核。
邹澜表示,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变化,以及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慎评估,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。
首先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。近年来,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,金融市场日益发展,融资结构不断变化,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、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下降。中国人民银行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的关注,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,同时结合形势变化,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,让货币统计更符合实际情况。
其次要改革利率调控机制。“以前政策利率比较多,市场参考起来有时候会拿不准。”邹澜表示,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了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是主要的政策利率,淡化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。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,适当收窄利率走廊设置的宽度,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,同时在利率传导上着重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质量,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,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,促进市场利率由短及长顺畅传导。
此外,还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。邹澜表示,在与财政部门加强协同、不断优化国债发行和交易制度安排的基础上,中国人民银行今年8月起,已经开展国债买卖操作,8月全月“买短卖长”,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。
他表示,央行买卖国债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,既可买入也可卖出,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,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。同时将结合宏观形势和政策调控需要,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效率。
最后要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。邹澜表示,货币政策传导实际上有两个阶段,一是从央行到金融市场传导,通过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,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,增强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的能力,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;二是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传导,需要着力打通传导堵点,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、产业、监管等政策的协同,促进供求平衡,支持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、促消费,提升对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变量的传导效果。